“暑”安勿躁 护“心”有道配资平台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黄帝内经》对夏季的描述,道破了自然界阳气充盛、万物繁茂的生机本质,也为心血管养生奠定了理论根基。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藏神志,与夏季阳气相通应,此时正是 "顺天时以养心神、调血脉" 的关键期。从 "春夏养阳" 的整体观到 "省苦增辛" 的饮食智慧,传统医学对夏季养心的认识,与现代医学视角下的心血管养护理念不谋而合,共同构建起科学的夏日护心体系。
从中医 “春夏养阳“的理论来看,夏季实为心血管系统调养生息的黄金时段 —— 充足的日照可促进维生素 D 合成,辅助调节血压;适度的高温环境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对高血压患者而言,部分人夏季血压可能较冬季下降 5-10mmHg。此外,夏季丰富的应季蔬果(如西瓜、西红柿等)富含钾、维生素 C 等营养素,对维持心肌细胞电解质平衡大有助益。然而,这种 “天然优势“ 却常被人们忽视,更需警惕的是,当暑热、湿度与不良生活习惯交织,夏季正悄然成为心血管疾病的 “高危季“。
展开剩余87%夏季心脏病高发的 “隐形推手”
1. 高温下的心脏 “过劳”困局
夏季气温每升高 1℃,人体新陈代谢率约增加 10%。为散热,皮肤血管扩张,血液流向体表,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供血相对减少。同时,心率会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通常每分钟增加 10-15 次),心肌耗氧量显著上升。这种 “高负荷、低供血“ 的状态,如同让心脏在 “高温马拉松“ 中持续透支,极易诱发心肌缺血。
2. 脱水与血液黏稠的 “血栓陷阱”
一场 30 分钟的户外活动可能让人体流失 500-1000 毫升水分,若未及时补充,血液会因浓缩而黏稠度升高 3-5 倍。这种 “血液变稠”的状态犹如 “流动的糖浆”,不仅增加血管阻力,还易导致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夏季脑血栓、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比其他季节高 ,尤其是凌晨至上午 10 点,因夜间睡眠失水叠加血压晨峰,成为血栓高发时段。
3. 贪凉行为引发的血管 “惊魂时刻”
冰镇饮料、冷水澡、空调低温环境,这些夏日 “降温神器“ 实则暗藏危机。当低温刺激食管或皮肤时,血管会突然收缩,血压瞬间升高(收缩压可骤升 20-30mmHg)。曾有 29 岁青年因豪饮 1.5 升冰啤,半小时后突发心梗离世。中医理论也认为,“寒主收引”,骤然的冷刺激会使心脉挛缩,如同水管被突然掐紧,导致血流受阻。
4. 生活习惯紊乱的 “叠加暴击”(1) 睡眠不足:夏季昼长夜短,不少人熬夜或睡眠质量下降,导致自主神经紊乱,心率变异性降低,心律失常风险增加。研究表明,每天睡眠不足 6 小时者,冠心病发病风险比充足睡眠者高 24%。(2) 情绪烦躁:高温环境易引发 “情绪中暑”,焦虑、愤怒等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血压骤升、心肌缺氧,如同给心脏 “火上浇油”。(3) 饮食失衡:烧烤、冷饮等重口味饮食摄入增加,不仅加重血管负担,还可能因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诱发心律失常。
夏季心脏病高发的 “隐形推手”
1. 补水有讲究:少量多次,拒绝 “暴饮”
(1) 定时补水:除了口渴时饮水,应养成 “每小时饮 100-150 毫升”的习惯,晨起、睡前各饮 200 毫升温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2) 优选饮品:淡盐水(少量盐分补充出汗流失的电解质)、绿豆汤(清热解暑)、荷叶茶(利湿降脂)是夏季理想饮品,避免含糖饮料及酒精饮品。
(3) 警惕 “隐形脱水”:尿液颜色深黄、皮肤弹性下降、头晕乏力等是脱水信号,需及时补水。
2. 饮食调理:中医 “省苦增辛”原则根据唐代 “药王“ 孙思邈 “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 的养生理论:
(1) 减苦味:苦瓜、苦菊等苦味食物虽能清热,但过食会助心火、伤肺气,建议每日不超过 100 克。
(2) 增辛味:葱、姜、蒜等辛味食物可发散阳气、通经活络,例如早餐吃几片生姜,能促进血液循环(胃溃疡患者慎用)。
(3) 食疗方推荐:
1) 荷叶粥:荷叶 1 张与大米同煮,可消暑化湿、降低血脂;
2) 山楂酸梅汤:山楂 15 克、酸梅 10 克煮水,加适量白糖(糖尿病患者慎用),能活血化瘀、调节血压。
3. 起居与运动:顺应天时,张弛有度
(1) 睡眠管理:遵循 “夜卧早起”原则,23 点前入睡,中午午睡 30 分钟(研究显示午睡可使心梗风险降低 35%),避免趴着睡或坐着睡,以防压迫心脏。
(2) 空调使用:室内温度设定在 26-28℃,与室外温差不超过 5℃,进出空调房先在门口停留片刻,让身体适应温差。
(3) 运动指南: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以太极拳、散步、游泳等低强度运动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如长跑、篮球)。运动后忌用冷饮降温,温淡盐水是最佳饮品,且运动时需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
4. 情绪与药物:双管齐下
(1) 情志调节:通过冥想、听轻音乐、种植花草等方式 “静心”,中医认为 “心主神”,心态平和可使血压波动幅度减少 10-15mmHg。
(2) 规范用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切勿因夏季血压轻度下降而自行停药。如需调整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是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预防血栓的药物,擅自停药可能增加心梗风险。
5. 警惕 “非典型”心梗信号
夏季心梗易被误认为 “中暑” 或 “上火”,需警惕以下非典型症状:
(1) 持续咽痛、牙痛(因心脏神经与喉咙神经受同一节段脊神经支配);
(2) 上腹部隐痛、恶心呕吐(易被误诊为胃肠炎);
(3) 莫名乏力、胸闷气短(尤其是老年人)。 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静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拨打 120,切勿拖延。
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静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拨打 120,切勿拖延。
中医视角:夏季护心的“治未病”智慧
《黄帝内经》提到 夏季养生重在 “养长”—— 顺应阳气升发之势,同时顾护心阴。除饮食起居调节外,可尝试:
(1) 穴位按摩:按压内关穴(腕横纹上 3 指)、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每次 10-15 分钟,可宁心安神、缓解心悸。
(2) 药茶调理:黄芪 10 克 + 茉莉花 0.5 克,用 85℃开水冲泡,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适合气虚乏力者)。
夏季对心血管系统而言,既是 “养阳固本“的机遇期,也是 “危机四伏“的挑战季。唯有洞悉其双向特性,在享受阳光馈赠的同时筑牢护“心”屏障,才能让心脏在寒热交替中保持稳态。当你在夏日傍晚漫步时,不妨将护心知识融入生活细节 —— 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给秋冬健康埋下的 “健康伏笔“。
作者简介: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三、周四上午
出诊地点:石家庄市中医院中山院区1号楼三层心病科(六)诊室
科室简介
石家庄市中医院心病三科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石家庄分中心、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心血管专科联盟成员单位、河北省中医优势专科。
专科在“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学术思想的指导下,在河北省名中医刘真教授及石家庄市十大名中医、石家庄市中医院副院长王强教授带领下,目前拥有主任中医师3人,副主任中医师4人,博士1人,硕士9人。专科骨干均在北京安贞医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完成心脏重症及冠脉介入诊疗进修。
专科以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为特色,以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为重点病种,同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难治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急症、恶性心律失常及肺栓塞等急危重症的诊疗方面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专科紧跟心血管现代诊疗技术的最新进展,开展冠脉复杂病变的介入治疗及冠脉腔内影像技术的应用,包括冠脉内超声(IVUS)、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切割球囊、药物球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等。
临床广泛应用中药汗法、下法、膏方、药茶、针刺、头部按摩、刮痧、灸法、药物罐、平衡罐、穴位贴敷、中药热奄包、埋针治疗等中医特色治疗,促进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康复。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优质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
(编辑:闫晨璐)
投稿邮箱:zhongyizhiyou@126.com(投稿请注明投稿人信息)
石家庄市中医院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配资平台网
发布于:北京市老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